当前位置: 首页 > news >正文

机器学习中的 K-均值聚类算法及其优缺点

K-均值聚类算法是一种常见的无监督学习算法,用于将数据集分成K个不同的组(或簇),并将相似的数据点归为同一组。以下是K-均值聚类算法的基本步骤:

  1. 随机选择K个中心点作为初始簇中心。
  2. 计算每个数据点到每个簇中心的距离,并将数据点分配给距离最近的簇。
  3. 更新每个簇的中心点,即将簇中所有数据点的均值作为新的中心点。
  4. 重复步骤2和步骤3,直到簇中心不再变化或达到指定的迭代次数。

K-均值聚类算法的优点包括:

  1. 简单和易于实现:K-均值算法是一种直观而且易于理解的聚类方法。
  2. 可扩展性好:算法的计算复杂度较低,适用于大规模数据集。
  3. 聚类效果较好:对于具有明显分离边界的数据集,K-均值算法能够产生较好的聚类效果。

然而,K-均值聚类算法也存在一些缺点:

  1. 对初始簇中心的选择敏感:初始簇中心的选择对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,不同的初始选择可能导致不同的聚类结果。
  2. 对离群点较为敏感:离群点可能会对算法的聚类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,导致簇中心偏移或聚类不准确。
  3. 需要事先确定聚类数量K:对于没有明确聚类数量的情况,如何选择最佳的K值是一个难题。

总的来说,K-均值聚类算法是一种简单而强大的聚类算法,但在应用中需要考虑到其对初始选择和离群点的敏感性,并确保正确选择聚类数量。


http://www.mrgr.cn/news/10659.html

相关文章:

  • HTML静态网页成品作业(HTML+CSS)——电影加勒比海盗介绍设计制作(1个页面)
  • Linux——常用指令
  • OpenCV几何图像变换(11)极坐标转换函数warpPolar()的使用
  • 【通俗理解】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——火山图、富集分析与PPI网络构建
  • 影石一面面经
  • JAVA银行软开-常见八股文-(5)基本数据类型和包装类
  • Unity3D 屏幕空间阴影的简单优化详解
  • Redis最佳实践
  • 前端面试题-Vite的打包速度为什么比Webpack快?
  • 5. HashMap的工作原理是什么?如何处理哈希碰撞?
  • netty编程之UDP
  • IT统一运维平台案例
  • 【目标检测】YOLOV2
  • Python中的逻辑魔术:解锁逻辑运算符的力量
  • Vue3搜索框(InputSearch)
  • Robot Operating System——兴趣区域信息
  • 已解决:java.lang.ClassNotFoundException: com.mysql.jdbc.Driver 异常的正确解决方法,亲测有效!!!
  • TCP、UDP
  • Pytorch:torch.diag()创建对角线张量方式例子解析
  • react 修改对象参数的值